This is one of the lesson series organized by Cosmic Light, with Dr. Sung Pei. Dr. Sung commenced the speech with a brief but thought-provoking introduction of the book “Artful Thinking,” - a pedagogical framework derived from Project Zero at Harvard.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foster reflective, curious, and open-minded thinking through the lens of art. Throughout the entire speech, Dr. Sung skillfully applied this approach by guiding us to explore our own reasoning, consider divergent perspectives, and revisit our ideas from a broader and more inclusive point of view - all by simply observing a single image. In the first task, we were asked to observe and share what we noticed from a small part of a painting called Nebamun. While seemingly straightforward, the task proved unexpectedly demanding to me. Having shaped by the traditional Asian educational paradigm - one that prioritizes accuracy, I felt hesitant to voice my own interpretation. The ingrained fear of error of social embarrasssment loomed large. After the discussion, Dr. Sung provided more details about this imagery, starting with the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the river Nile and where the painting was found. The reiver Nile and the flooded area symbolized life and death for the Egyptians and where the order of life was resotred. The tomb, where the painting was discovered, was naturally located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river - the direction of the setting sun, symbolizing the end of life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soul's journey after death. As we engaged deeper with the artwork, we noticed how our thoughts sometimes aligned with, and sometimes differed from, the philosophical lens of ancient Egyptian culture. The entire process feels like a dialogue between us and the those ancient fellows dwelling along River Nile. By making the conversation personal, we were brought closer to each other and the exchange of worldviews more intimate.
很令人感動的一本書,覺得可以和班級共讀。
家裡有孩子或是和孩子ㄧ同工作的大人們都應該有這本書,隨時拿起來翻翻,提醒自己,也警惕自己。 小雪,是個高敏,但聰明有主見的孩子。雖然被棄養在育幼院,但有個疼愛他的阿姨。阿姨在餐廳內幫工,是個樸實的女性。在小雪的眼中,她不聰明也行事笨拙,兩人縱然有生活上的摩擦,但她也能容忍與接受。然而小雪的心中其實嚮往著一個幸福的家庭…或許自己的親生爸爸就像巷口總是微笑著、關心、擁抱小雪的醫生以及掛在牆上那張甜蜜的全家福。直到她發現了全家福相片中的現實。 現實重擊了小雪對幸福的想像。 作爲醫生,他可以溫暖包容;但作爲一個父親他卻獨裁、冷漠,和母親ㄧ同在面對升學的壓力時,試圖給予孩子自己認爲正確的幸福,漠視孩子在舞蹈的喜愛與天賦。親子間的衝突讓孩子在學校雖是意見領袖,卻行爲乖張,帶頭罷凌小雪。 這本書從一個中學生的視角出發,引導孩子看見父母親或是直接照護者背後的恐懼,也帶領孩子們去關察屬於愛的行爲。 這個社會裡,小雪是幸運的,因爲這樣生來聰明的人設很討喜,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若她沒有那麼聰明, 是不是世界要暗黑到底了? 讀書會裡有位明德國小的孩子,說這本書他看了十三遍,我笑了。覺得孩子真是可愛,這樣著迷的程度,真的是活靈活現的呈現了愛不釋手。孩子說,他下課看,找到空擋就看。大概所有的心思都在角色的悲歡離合裡了。
看了前幾頁的人物介紹以及地圖,老實說這些並沒有特別吸引我。等著書一開始,拾參和他夥伴們的語言生動的呈現了北地曠野孩子的生活與氣慨,我開始佩服作者的功力。等到相關人物一個個登場,我開始感受到這個故事在時間軸上鋪陳三位一體的禪學抑或是道學。 最後一章,真的讓我淚流不止。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竟得領悟這樣的人生道理,做出那樣的選擇,實在令人心碎。父母輩的業,為什麼要孩子來承擔?累世的業又要何時才會停止?什麼是開悟?何時又是個頭? 面對人性之惡,拾參與雅庫最後的一句「生生世世不再為人」,很是令人震撼。這樣對人的鄙視與反叛,讓西遊記裡的老孫,更加迷人了! 1/22 晚間參加了李宗憲教授在臺北閱樂書店舉辦的「隱性反骨」新書會,楊斯棓醫師擔任講書與談人。從沒有參加過這樣的活動,非常好奇活動將會如何地進行,兩位之前有何種的互動。
整場的活動楊醫師作簡短的開場之後,就由宗憲教授介紹他自己的人生,接著宗憲教授回答事先蒐集五個讀者給宗憲教授的問題。非常喜歡楊醫師的開場與對李教授的回應(連宗憲教授的八字,楊醫師也能接上梗鋪陳)。無論是時間的掌控,以及在忠憲教授的短介中搭橋都讓人見識到、感受到楊醫師事前準備用心。這樣的用心對於坐在台下的我是滿滿的感動與被尊重。總是在楊醫師的臉書上讀到楊醫師選擇禮物的細心與用心,今晚當楊醫師在宗憲教授分享他的讀書歷程後立刻宣布心得小禮物時,真的被震撼到了。沒有在場無法感受那樣的喜悅與驚喜,沒有聽到宗憲教授的分享不能體會這一份禮物背後加乘的情意。 宗憲教授在回答提問時的每一段平實語言中,都包含者滿滿的哲理。這樣的哲理並不是只從不同典籍中摘取出來的詞彙與精美文句,而是將自己的人生淬煉過後,以經典相輔,藉由這些經典,沒有讀過宗憲教授新書的聽友們被邀請去從更寬廣、不同的角度、時空中體會到詞語中蘊含的人生;閱讀過的聽友們則更能夠產生共鳴。五個提問中,以下兩則,最令我印象深刻。 1.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宗憲教授不只一次地提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是美麗的人生,都必須看見為自己決定的結果,為它負責。因為人生旅途中每一個人做的每一個決定,背後成因都是內在、外在無數條件、因素相乘的結果,這個結果反映了當下的自己,也因此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的複製活出另一個人的人生,因為決定的可能性有無限種。身爲父母,只能支持而不該剝奪這個美麗的歷程,更無法因為成就的高低分別,而去判斷一個人的偉大或成功與否。 「孩子的人生,不該是我們恐懼的延續。」宗憲教授的這段話,深深的打動我的心。我們對偉大與成功的定義,是否源於我們對 「無法獲得金錢、功名 」的恐懼,或是一個人能否徹底發揮實踐自己的潛能;我們對他人或孩子們給出的意見,是否是我們個人人生「不能」或「無法」的投射?是否源於我們不相信孩子有實現自己人生的潛能?我們的人生似乎總活在各式各樣的期待中,而長輩希望我們求取金錢、功名這樣的期待,似乎從有意識以來就一直流淌在我們的想法裡。一個不清明,就可能誤以為這是我們人生經驗得出來最好的生命實現方式。 這也讓我重新去思考求學的過程中,「典範」的意義。究竟,何謂典範,我們又要從這個概念中習得什麼?是否複製成功典範、成為典範,才是所謂的「成功」,誰定義的「成功」。「靈魂急轉彎裡」裏,角色22 號在靈魂學校學習的過程,無法承載典範(如德蕾莎修女、林肯)的諄諄教誨、勉強複製典範的失敗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因為無法複製同等的成功,也無法達到眾人的期待。22號最終壓抑、叛逆,失去自信也失去了自己,成為宇宙中的遊蕩者。 這樣的結果相信不是身為父母、教育者或是比下一代多長幾歲的的我們所樂見的。 或許就如22號,在找到自己的火花-自己對生命的喜悅與熱情,發現何為「我」,才是一種終極的自我實現,也是對自己人生真正的開悟。 2. 在回應「何謂正確的思辨」中,宗憲教授援引毛姆的 『月亮與六便士』與我們探討我們人生何來正確的答案?何謂正確? 如何做選擇?故事中的主人翁放下家庭與日常生活(六便士的生活開支)去追尋理想(月亮)錯了嗎?不負責任了嗎?倘若留在家庭中而壓抑自己的想望的確是對家人負責,但這樣的選擇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了嗎?這樣的選擇,會令人快樂嗎? 宗憲教授以自己的家庭為例,因為從小飽嘗貧窮之苦、對人情冷暖,看高不看低的憤慨,在父母親的人生中看見自己不想要的軌跡,檢視自己不想要的人生,並有勇氣拒絕父母親在金錢上的請託。 若想實現人生,就必須明白自己不想要的人生為何,也必須能承擔(後果、批評、情感的羈絆),能負責(無論好壞,心中喜悅)。這個選擇需要勇氣,而這樣的勇氣是與生俱來的嗎?又是可以培養的嗎?為什麼有些人生來似乎就信心勇氣滿滿,即便經歷挫折,卻仍能愈挫愈勇? 引此,我問了宗憲教授:「如果讓你可以不同性別重活一次你的人生,你想要嗎?」宗憲教授如此回答: 這個問題我最直覺的答案就是不要,我非常明白這個世界男女之間不平等的現象。女人在生物特徵上具有子宮,在大自然的設計當中,負擔繁衍下一代重大的責任,先天上,體力一般也較男性柔弱(我們家的當然例外)。在農業時代,以人力為最主要的生產機器,在這個階段男女之間的差異,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而有所不同。但工業革命之後,現在大家都普遍能夠接受男女之間,其實不管在社會生產力,或是能夠擔任的工作,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 在我生活的周遭,我的家人和朋友有的沒有結婚,有的有結婚。結婚的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的;沒有結婚的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的。結婚的有離婚的,或失去伴侶的。通常面臨到這樣的狀況的朋友,女性不會再婚,男性卻往往很快就會有女朋友或再婚。 一般來說,在婚姻市場,男生成就越高的,身價越好,年齡沒有太大的關係。女性成就越高的,身價越不好,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尤其職場上,男生結婚幾乎不受影響,甚至有更大的幫助,女生可是完全不一樣。更不用講那些世界各國 Me Too的事件。 我有兩個女兒,為人父母的首先就是希望她們夠平安健康的長大。如果運氣好的話,希望她們能夠幸福。人都一定會孤獨,在寂寞情況之下,需要有人陪伴。但這不應該成為逃避尋找自我的藉口,班內迪克.威爾斯在寂寞的終站講到:不加選擇地隨便和別人在一起並不是寂寞的解藥。寂寞的解藥是安全感。 工作、生活和家庭往往都處於弱勢的女性,常常被雙重標準制約,其實有很多女性一輩子深受其害卻從未覺醒。我覺得自己基本上不是一個妥協的人,只有訓練自己能夠勇敢孤獨,不需要依附別人的關係,這樣才能夠找到真正的幸福。 如果能夠擁有這種對社會觀察和分析思考的能力,針對這個問題,我願意用女性的身分重新活一次人生。但我懷疑自己能夠以女性的身分,得到同樣的發展,拿到這一生中所擁有的機會、足夠的啟發和自信,勇敢選擇自己的人生。 年前,能夠聽到這麼棒的分享。真是令人心情大悅! |
Winnie ChiuAn enthusiastic ELT/CLIL teacher, passionate educator, researcher, teacher trainer, Apple Teacher. Seesaw ambassador and curriculum developer. Archives
June 2025
Categories
All
|